非洲,这片资源丰饶的土地,已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据统计数据显示,非洲坐拥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化石能源。与此同时,非洲的人口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为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在大多数非洲国家,自然资本占国家财富的30%至50%
尽管资源丰富,然而基础设施的薄弱仍是阻碍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障碍。
目前,众多世界主要国家正陆续在非洲布局,一场无声的布局较量在暗潮汹涌中悄然展开。
我国对矿产资源需求旺盛,在加大对非洲资源领域的投资力度之际,亦充分展现“基建狂魔”的专长,全力以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众人皆知的蒙内铁路、坦赞铁路等陆地交通项目,我国在非洲地区还投入了大量资金,参与建设并管理了数十个港口。
中国在非洲建了哪些港口?
港口的投资、修建和运营往往牵涉多方势力。
根据数据统计,至2025年,非洲地区已投入使用的商业港口总数达到231个。在这些港口中,大约有78个位于32个国家,且均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融资或运营。
中国在西非地区参与了大量的港口开发项目,这些项目总数达到了35个。该区域是中国最早涉足海外港口投资与建设的领域,投资形式主要是国家支持。特别是在几内亚湾及其邻近地带,中国海外港口的布局显得尤为密集。
此外,东非地区有17个,南部非洲有15个,北非有11个。
中国在非洲参与的港口开发项目分布
在中国企业参与的78个非洲港口项目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主要承担施工改造的角色。例如,由中国港湾(简称)负责建设的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的扩建与航道疏浚工程。
达港作为坦桑尼亚的首要港口,同时在东非地区扮演着关键性的物流节点与商贸交汇点角色。该港口与坦桑尼亚铁路系统的紧密连接,使得赞比亚及坦桑尼亚等国的商品能够迅速被运出(例如赞比亚的铜矿资源),从而为两国以及整个东非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显著的推动力。
达累斯萨拉姆港在坦桑尼亚的货物运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承担的货物量超过了全国总量的九成。作为非洲大陆印度洋沿岸的港口之一,它位居第四,承担着重要的海上物流功能(图片来源:ports.go.tz)。
除了承建项目之外,我国企业亦为非洲某些港口的开发与建设活动提供了资金援助。通常情况下,那些获得我国资金支持的项目,其承建主体通常是中国的企业。
黑角港深水港项目位于刚果(布),该项目得到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巨额资金注入,占比高达70%,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承担建设任务的是。
黑角港项目受到了中刚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该港口作为刚果(布)最大的港口,其进出口货物中有超过90%的货物都经由这里流通。此外,黑角港也是中非经济走廊上的一个重要节点,2022年其处理的集装箱数量占据了中部非洲总量的42%。
黑角港卫星图
除了参与建设和提供资金支持,部分中国公司还通过投资等手段,成功获取了非洲数个港口的经营管理权限。
在2012年6月,招商局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Oasis King,成功以1.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多哥洛美集装箱码头公司50%的股份,从而获得了该港口的运营权。洛美港作为西非地区唯一的优质深水港,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企业在非洲十个港口享有运营特许权。然而,与西方企业相较,我国在非洲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水平尚显不足。由此,我国在非洲参与港口投资的布局和进入方式正经历着显著变革,正逐步向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过渡。
尼日利亚的莱基深水港堪称最为知名,它坐落于拉各斯,得到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扶持。中国港湾工程公司不仅负责了该港口的建设,还持有其54%的股份,并享有长达16年的运营权。
该港口成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首个集控股投资、建设与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开发项目,同时也是尼日利亚国内首个现代化的深水港,并已发展成为尼日利亚及其周边国家出口贸易的关键节点。
莱基深水港位居尼日利亚海港之首,同时亦是西非地区规模最大的海港之一。(图:)
部分中国企业正日益频繁地采用并购、参股等手段来获取港口的经营管理权限,例如,招商局集团便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成功获取了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索玛港以及丹吉尔港的部分运营权。
为什么中国要在非洲修这么多港口?
非洲地域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然而,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众多资源难以有效运输。特别是在海运领域,非洲面临诸多不利条件。观察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我们发现非洲大陆的海岸线大多较为平直,天然深水良港稀缺。
非洲的海岸线长度远远不及欧洲的一半,同时,其海岸的大陆架也显得非常狭窄且坡度陡峭。
除此之外,历史上殖民者并未重视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入,而非洲独立国家在人力、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均不具备自主建设港口的能力。这些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非洲的交通基础设施显得尤为落后。
目前,海运在全球货物运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成本效益高,而且运输能力强大。鉴于此,非洲地区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在这方面,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对资源的需求庞大,同时具备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双方的合作可谓是天作之合。
谈及我国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时常会听到一些质疑和否定的声音,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甚至有些极端的观点,在几年前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诸如“我国民众自身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为何还要投入大量资金援助非洲”这样的奇特言论。
实际上,我国在非洲地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当地民众带来福祉,亦将显著提升我国的经济利益。根据全球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的数据分析,我国若在非洲港口投资每1美元,便有望收获高达13美元的贸易回报,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赢局面。
PwC to trade 2018报告节选
除了直接产生的建设和运营收益,中国在非洲进行的港口建设项目还蕴藏着丰富的其他潜在收益。
首先,我们关注的是资源贸易的保障问题。非洲,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区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曾一度成为阻碍中非贸易扩大的关键因素。
非洲作为我国关键资源供应国,众多中国企业在此进行矿业投资,包括赞比亚的铜矿、苏丹及南苏丹的石油资源、刚果(金)的铜钴矿等。这些资源一旦开采完毕,便需将其运出。
我国境外最大的铜矿资源——卡莫阿-卡库拉铜矿,坐落于刚果(金)境内,(图片来源:Mines)
在非洲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企业与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会使得资源供应量显著增加;此外,这还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从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其次在于技术及经验的累积。身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已趋于饱和,故迫切需要将产能输出,以惠及全球民众。在非洲那高温、干旱、潮湿等恶劣环境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施工能力。
达累斯萨拉姆港水域宽度仅300米,陆域宽度更是不足200米,施工空间极为有限;此外,该地区地质条件多变且复杂,加之赤道附近海水盐度较高。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我国企业采取了泊位滚动施工策略,并运用了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技术,最终成功克服了工程中的种种难题。
这种升级的机遇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并且具备在类似环境中进行推广的潜力。
非洲的基础设施工程通常体量巨大、工期漫长,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同时,非洲各国倾向于雇佣西方监理机构来对中国的施工企业进行“制衡”。因此,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历经考验的中国企业,其项目管理、应对变化以及本土化能力均得到了显著增强,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实力。
中国企业投身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往往能够更便捷地获得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与专业技术辅导,同时,其国际融资实力和商业信誉亦得以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象征着国家的“硬实力”,具有展示自身实力的功能,可以向全球展示我国强大的资金储备、领先的技术装备以及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施工,这不仅能够全面展现我国的“软实力”,也让非洲人民以及国际社会得以一睹中国的风采。在非洲进行的民生工程项目,不仅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在当地和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样的合作不仅使得民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作更加顺畅、紧密,而且“软实力”得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
这些港口能带来多大机遇?
在国家层面,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与更多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顺畅,而且对于当地而言,能够更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动力,同时,周边国家也因此能够抓住更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
中国企业投资并管理的吉布提多哈雷港,借助亚吉铁路与埃塞俄比亚相连,进而成为该内陆国家至关重要的出海通道。
位于多哈雷港西部的地区设有我国驻吉布提的综合保障基地,该基地为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海上编队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援。(图片来源:X@SGTD)
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这座由中国港湾集团承建的重要工程,由中国、法国以及喀麦隆的企业携手管理运营。它不仅实现了合作共赢的理念,更在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展现出勃勃生机,成为三方合作模式下的典范。
在企业领域,非洲港口的建设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宽广的市场空间。以中国港湾工程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在产能过剩的形势下,依托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及成本优势,成为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先锋力量。该公司在非洲成功承建了众多大型港口项目。
个人层面来看,伴随我国不断进步及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动,“走出去”战略逐渐成为众多人寻求职业的途径。同时,港口的投资、建设与运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这不仅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更孕育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国将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贸易领域的主导力量。然而,部分国家持续采取封闭自守的策略,如“以邻为壑”和“小院高墙”,对现行的世界贸易秩序造成了持续的破坏。鉴于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新型贸易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口建设无疑将成为我国与更多国家建立互利共赢贸易关系的关键环节。
参考资料:
1.
2.
3.
陈沛然、王成金、刘卫东共同撰写的论文,题目为《中国海外港口投资格局的空间演化及其机理》,发表于2019年《地理科学进展》杂志的第38卷第7期,页码范围是973至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