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斯年事已高,却始终保持着每日翻阅商品标签的习惯,他对寻找“美国制造”的产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将其当作一种特别的爱好。

为此,她成立了一个名为“乐享国产”的群组,旨在协助成员寻找各种国内生产的商品,涵盖拖把、铝制锅具乃至人造花卉,种类繁多。自今年起,该群组迅速壮大,成员数量已实现翻倍,现约有2000名成员。

面对特朗普政府提高关税并倡导制造业回归的举措,“美国制造”的搜索量迅猛上升。众多消费者不禁产生疑问:他们所购买的商品究竟源自何处?

数据验证了这一现象:以寻找“仅限美国生产商品”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两倍之多。特别是针对“美国国旗产品”等特定类别的搜索词汇,其增长幅度更是高达两倍半,热度十分显著。

“美国制造”已逐渐成为吸引消费者关注的新趋势,然而,这股潮流并不保证商家能够获得他们所期望的丰厚的经济回报。

兴趣并非总与购买欲望划等号,业内人士指出,我们尚需更多时间来审视,这股热潮究竟是转瞬即逝的风景,抑或能够持久发展的趋势。

一、“美国制造”占据C位

根据数据揭示,在亚马逊平台上,对“美国制造”这一关键词的搜索热度不断上升。在最近的一个月里,搜索量已经从2.6万次猛增至12.6万次,增幅高达四倍多。

在流量激增的时刻,商家们争相将“美国制造”的标签置于商品页面的显眼地带。过去,这样的标签或许会被隐藏在第四、第五张产品图片中,甚至完全不见踪影。而现在,为了更有效地吸引那些“爱国情怀”的消费者,商家们毫不犹豫地将它置于第一或第二张图片的显眼位置。

麦金托什所售手机支架源自底特律制造。近期,他在亚马逊的详情页进行了更新,主图部分特别强调了“美国制造”的品牌理念,并附上了“无关税”的标识。此外,他还打算增加对搜索引擎优化(SEO)的投入,特别针对“美国制造”这一关键词进行重点推广。

并非仅此一例,还有另一家位于美国本土的商家也公开表示,近期其产品销量呈现出回升趋势,这一现象主要归功于消费者对其产品产地的认知度得到了显著增强。昔日,采用标注“美国制造”的方式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然而如今,这一做法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然而,资深电商领域的专家明确指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营销手段,而非供应链结构的实质性变化。“与其将其视为爱国情绪的激增,不如将其看作是一场围绕关键词的激烈争夺。那些在产品名称中率先加入‘美国制造’字样的品牌,正受到算法的特别青睐——即便他们的生产流程并未发生任何改变。”

越来越多的商家纷纷投身于这场以“美国制造”为主题的竞争。根据数据,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1万件商品在亚马逊上贴上了这一标识,预计其销售额将突破51亿美元。

流量的大幅上升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促使我们愿意与客户展开测试活动。这表明,他们正在进行针对“美国制造”的全新市场营销尝试——之前,由于效果不尽如人意,公司有意避开了这一词汇。此策略的部分原因在于,亚马逊的消费者普遍更倾向于关注价格,而非产品的产地。

二、口头支持

消费者对“美国制造”产品的关注度显著上升,这无疑反映出他们对此类商品的热情。但遗憾的是,这种兴趣似乎并未普遍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

创始人直言不讳地强调:“大多数人只是出于好奇,想要探究哪些商品才是真正的美国制造,而非真正有购买意愿。”他认为,那些购买“美国制造”商品的消费者群体不会进一步增加,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未观察到这样的增长势头。

价格构成了一个显著的难题。一项在5月份针对大约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揭示了这一现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有时会“有意”选择购买国产商品,然而,当谈及价格溢价时,仅有11%的人愿意接受超过15%的涨价幅度。

一个真实的试验使得这一结论显得尤为震撼。美国本土的淋浴喷头销售商范米尔,在得知消费者愿意为“美国制造”支付更高的费用之后,便决定开展一项实验,以检验消费者是否真的“言行如一”。

他的测试过程相当简便明了:他在同一网络平台上展示了两款在外观和功能上毫无差异的商品,它们之间唯一的差异体现在产地和售价上——其中一款标注为“中国制造”,售价为129美元;而另一款则标明为“美国制造”,价格却高达239美元。

短短数日,该网站的访问量便突破了25000人次。范米尔成功售出584个淋浴喷头,全部为国产型号。尽管有24位访客曾将“美国制造”的款式放入购物车,但最终并未有人完成交易。

范米尔表示,他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情有可原,“我早有预料,价格更低的国产版本将会脱颖而出,然而未曾想到差距会如此之大。我们并未售出一款标榜‘美国制造’的产品。”

他进一步阐释说:“这并非消费者的责任。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无处不在——无论是汽油、食品杂货,还是房贷……对于许多人来说,支持美国制造业不过是一种他们负担不起的奢侈选择,即便他们有此意愿。”

尽管该实验样本有限,并且两款产品的价格差异显著,无法全面反映市场状况,然而它明确指出:低成本仍旧是关键因素,“美国制造”的吸引力并未如预期那般强大。

之前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在商品价格因关税上涨而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有33%的消费者选择了转向价格更低的品牌,34%的人减少了购买的数量,而仅有10%的人表示他们愿意承受价格上涨。

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尽管关税的加征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升,但中国商品凭借其稳固的价格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依然保持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分析表明,诸如Temu这类平台,其商品售价仅为亚马逊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即便其商品因关税抵消效应导致价格上涨超过一倍,众多商品的价格依旧有可能低于亚马逊。

三、空中楼阁

关于“美国制造”的议题讨论热度急剧上升,然而,要将制造业重新迁回美国,几乎是一项难以达成的艰巨任务。

美国的制造成本显著超过我国。以运动鞋为例,据鞋匠学院提供的数据,我国生产一双运动鞋的平均成本约为15美元,而美国的生产成本则介于35至45美元之间。因此,为了确保盈利,美国生产的运动鞋不得不大幅提高售价。

范米尔的实际遭遇同样证实了这一困境。为了在美国制造淋浴喷头,他不得不寻找四至六家各自独立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分别承担生产流程中的不同阶段。这一做法直接推高了其生产成本,使得成本增加了三倍——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支付145%关税的费用。

这种成本差异主要来自于工资水平较高、监管要求严格以及美国的生产规模较小。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工厂工人的平均时薪介于12至16美元之间,而中国工人的时薪大约在3至4美元,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时薪则大致在1.5至3美元的范围。

《华尔街日报》指出,即便美国实施自动化策略,其成本效益与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无法重返美国进行生产,因为缺乏相应的设施来满足所需条件,尽管范米尔赞同恢复国内的制造业,但他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而且,当消费者真正看到产品的实际价格标签时,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真正追求并非局限于轻工业领域,他的目标是力求在科技、军工等高端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5月25日,特朗普曾明确表态:“我们不会涉足运动鞋和T恤的生产,而是致力于芯片、坦克和军舰的制造。”在此之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纺织业已经成为历史。”根据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的统计数据,高达97%的服装和鞋类产品都依赖于进口。

在重重障碍的限制下,设立美国工厂似乎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同时也有机会捕获“美国制造”带来的潜在流量收益,但实际上却是一场风险极高、收益微薄的冒险。随着制造成本持续攀升且难以降低,所谓的产业“回归”不过是政客们嘴边的空中楼阁。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