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用户数量的急剧下降,主要源于美国取消了针对价值不超过800美元商品的关税豁免政策,这一举措使得Temu的运营成本大幅上升。为了应对成本增加,Temu不得不大规模终止“全托管业务”,转而采用“半托管业务”模式。这一转变最终导致了其商品价格的上涨。

Temu主要销售的是无品牌商品,其超低价格成为了在海外市场竞争中锐不可挡的杀手锏。若Temu失去了这一低价优势,消费者便会用行动表达不满,纷纷离开其应用程序,进而造成流量和订单量的大幅下滑。

吹起Temu庞大气球的,一是“低价”;二是“广告”。

拼多多作为Temu的母公司,在国内市场收获的最显著积极效应在于,极低的价格犹如一把锐利的剑,一旦获得充足的动力,便能深入市场核心。

Temu借鉴了拼多多在国内取得的成就,在海外市场复制了这一成功模式。起初,它通过“降低供应链费用+提供补贴”的策略来保持商品低价,随后又利用广告手段,将极具竞争力的低价优势深入美国市场的核心区域。

为了确保足够的宣传力度,Temu在包括谷歌在内的多个平台投入了巨额的广告费用。据国内一家顶级代理商的知情人士透露,

Temu投入的广告费用已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然而,面对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Temu失去了其低价优势,原本用于大规模广告推广的强大动力也随之失效,因此,Temu不得不暂停投放大量广告。

Mike Ryan主管表示,从4月9日起,Temu将全面停止在美国投放的所有广告。

据Tower统计,在3月31日至4月13日的两周时间里,Temu在Snap、X等平台上的日均广告投入(美国地区)较前30天下降了31%,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Temu在多个渠道的广告投放急剧减少至零,这一变化使得其App在App Store的排名大幅下滑,从前的高位如第一、第二或第三名,骤降至第58位。没有了“低价”和“广告”的助力,Temu的庞大市场如同被针扎的气球,迅速缩小。

02 、“烧钱换市场”模式的挑战

Temu继承了拼多多“投入资本以扩大市场份额”的策略:初期通过亏损来取悦消费者,于是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在他们的手机上安放了一个应用位置。随后,这种“印象+位置”组合转化为无形资产,从而实现了持续的访问和重复购买。然而,这种“投入资本以扩大市场份额”的策略在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却不再奏效。随着…

App的访问量和订单量急剧减少,这使得Temu原本被视为能够带来持续收益的无形固定资产迅速贬值。“烧钱以求市场份额”的策略,在未来的其他市场中或许也将不再适用。

目前,Temu在“其他市场”领域正加速前进。在此过程中,拉美和欧洲成为了其重点攻克的两个市场。以巴西、墨西哥为例,拉美地区为Temu带来的流量占比已攀升至14.27%,紧随美国之后;墨西哥(占比7.06%)位列第三;而德国(占比4.29%)则位居第四。

显然,Temu拿到了它想要的结果。

然而,Temu及其同行业者采取的“砸钱抢市场”策略,在欧洲等地区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这些机构开始采取措施进行限制,并考虑对小型包裹征收税费。欧洲方面担忧,低价小包裹的浪潮可能会从美国蔓延至本土。

2024年,入境免税包裹数量攀升至46亿件,与此同时,对制造业有较大依赖的巴西和墨西哥,亦担忧低价商品可能削弱本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欧盟已作出回应,计划对直接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小包裹,每件收取2欧元的固定费用。这项2欧元的固定费用并非关税,而是一种临时措施。然而,预计欧盟将在2028年彻底废除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此外,有消息称,欧盟委员会倾向于从明年开始实施海关改革,而非推迟至2028年。

巴西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自去年8月1日起便启动了相关措施,对价值未超过50美元的进口商品实施了20%的进口税率,并且还需额外承担各州征收的17%商品服务流转税(ICMS);同样,墨西哥税务总局自今年1月1日起,对通过快递方式进口的小额货物,规定了17%至19%的关税。

彭博社报道,美国已废除针对T86小包的免税措施,此举在将小包裹的涌入引导至税外之后,吸引了G7集团(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等七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该集团已着手或正计划对小包裹实施征税。

日本外务省发布了一项提案,意图废除对价值不足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95元)的进口商品所实施的免税消费税政策。此外,从2026年开始,日本将对Temu、SHEIN等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小额包裹征收额外的10%消费税。

此外,英国与加拿大亦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面对众多国家接连推出新的关税政策及限制手段,

Temu“烧钱换市场”的模式,或将遭遇巨大的压力。

03 、Temu还能做拼多多的功臣吗?

Temu曾一度被看作是拼多多美股股价攀升的关键推手,自其问世以来,便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为投资者带来了美好的前景。然而,Temu迅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拼多多的不断扶持,但这种狂野式的增长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却带来了不太令人乐观的后果:,

Temu在众多国家民众的印象中,被视为“产能过剩的输出国”,因而成为了这些国家所施加压力的目标。

Temu的“低价策略加上广告推广”举措,导致拼多多承担了更高的成本,进而影响了其利润空间。

拼多多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揭示,该季度在营销领域的支出攀升至334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激增了约100亿,并且相较于去年电商旺季的第四季度,费用还额外增加了20亿。这主要是因为拼多多同时在国内和海外市场陷入了激烈的烧钱竞争:在国内市场,它必须应对来自阿里和京东的补贴战;而在海外市场,Temu在美国遭遇挫折后,急切地在欧洲和拉美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力图挽回在美国失去的市场份额。

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拼多多在本季度遭遇了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双未达预期的困境:其营收达到了957亿人民币,却比市场预估减少了约60亿;而本季度整体经营利润仅为183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了约38%,甚至低于了卖方所预期的90亿以上。

利润下降了38%,这一跌幅相当显著,以至于某些外部人士将其比喻为“爆雷”。

目前,拼多多在国内的主站正面临增长速度减缓的问题,与此同时,京东和阿里持续加大补贴力度,与拼多多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面对这一局面,拼多多也不得不增加对国内主站的补贴和推广投入。此外,在Temu在美国这一最大、最具有潜力的统一市场遭遇挫折后,它将在拉美、欧洲、日本等市场继续采用“投入资金以换取市场份额”的策略。电商竞争的核心在于效率,在这方面,Temu将延续拼多多的“高效基因”,展现出不逊色的实力。

然而,随着Temu的壮大,海外国家是否会对它的经营模式实施更为严厉的限制措施,这一点仍然充满变数。从事电商业务,尤其是部分华人投身电商领域,往往容易使电商市场演变成一个“竞争激烈、壁垒薄弱、估值难以衡量”的竞技场。

面对拼多多国内业务逐渐趋于平淡的态势,Temu能否继续担当拼多多增长的重要推手,这一问题尚需后续的持续关注。(蓝海亿观)

(封面/图虫创意)

Leave A Comment